航天航空
2017年5月5日,我國首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機場沖上云霄,成功完成首飛任務,圓了國人期盼半個世紀的“飛機夢”。
本次下線的C919大型客機部分部件采用了目前比較熱捧的3D打印技術,C919的試飛成功也標志著3D打印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上的實際應用取得了重大突破。
3D打印技術能快速生產出結構復雜的零部件,可以應用到航天航空的每一個部分,從飛機的門把手到機翼、機體銜接部位甚至發動機引擎核心部件。
在設計上對部分零部件進行輕量化結構優化,再利用3D打印技術直接生產制造,可大大降低燃油消耗與排放。
目前在國內外都有許多實際應用的案例:
美國SpaceX公司為其Dragon V2飛船裝備了8臺SuperDraco引擎,其腔室是使用 Inconel 合金打印的。每個引擎可以提供73,000牛頓(16000磅力)的推力,可讓飛船緩慢且垂直的降落。
GE首款3D打印的商業噴氣發動機零部件,已經通過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認證。
這種拳頭大小的壓縮機入口溫度傳感器T25外殼由GE航空制造,將用于對400臺波音777的GE90-94B噴氣發動機進行改造。
這是3D打印零件通過正規的商業標準認證,意義非凡。
我國的C919中型客機裝備的由CFM公司開發帶3D打印金屬噴油嘴的LEAP-1C噴射引擎已經獲得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和歐洲航空安全協會(EASA)的批準,可以正式啟用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211廠利用3D打印技術成功實現了長征五號火箭鈦合金芯級捆綁支座試驗件的快速研制,這是激光同步送粉3D打印技術首次在大型主承力部段關鍵構件上應用。